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中心概况  学术动态  大师.哲思  元典文献  天下评论 
当前位置: 首 页>>大师.哲思>>正文
 
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易学传承与创新
2015-12-02 17:16 李振纲  《哲学研究》2015年第9期

摘要:生态、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现实关切。“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模式或对策,可以从更深层次上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哲学理念。《周易》哲学“太极”一源的生命本体论,天、地、人“三才”共生的大生命世界图景,“保合大和”“大生”“广生”的大生命价值观及天地生生与人文化成交融互动的思维方式,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哲学意义。研究视域、理论观念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当今易学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大生命视域、《周易》、传承创新  

《周易》研究历来成果丰硕。从台湾学者严灵峰主编的无求备斋《易经集成》(195册)已足见两汉至晚清易学成就之大观。唐代李鼎梓《周易集解》集两汉、魏晋、隋唐30余家易学注疏于一书,此书虽然以象数学为主,义理不免杂糅,但仍不失为研究《周易》必备的案头书。孔颖达《周易正义》则属于经学正统之典范。宋明以至清代,在义理学大背景下阐释《周易》思想的著作,多不胜数。在经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当称程颐《伊川易传》,杨万里《诚斋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王船山《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稗疏》,焦循《易通释》等。另有今人施维主编、刘大钧作序的《周易八卦图解》一书,辑宋、元、明、清间各类《周易》图解近30种。这些著作,或以理解易,或以史释易,或推原《周易》占楚本义,或发挥大易辩证哲理,或通释其名相义理,或衍绎其卦爻图象,为后人继承弘扬易学精神本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民国、建国后的易学研究也很活跃。有影响的著述,有李镜池《周易探源》,熊十力《乾坤衍》,金景芳《易通》《周易全解》,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黄寿祺《周易译注》,陈鼓应、张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冯国超的插图版《周易》国学经典读本,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董光璧《易学科学史纲》,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等;另有刘大钧《易学概论》及主编的《周易研究》《象数易学研究》辑刊,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等。这些著作、辑刊、文集,或注重《周易》卦交起源、卦交辞、经传关系之考释,或注重《周易》文本考校、注解、述译,或注重新易学之创立,或注重“科学易”及“易科学”之探索,或注重易学史的梳理及综合研究。把《周易》经、传(十翼)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儒、道(人文与自然)汇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大生命视域下进行“后现代性”诠释,仍有学术创新空间和现实意义。  

就国外看,日本、欧美个别汉学家或华裔学者也涉猎易学思想,但研究阵容、深度又不及中国大陆、港台。倒是现代西方勃兴的环境科学与环境人文、生态科技与生态人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渗透,有助于推进儒道汇融、大生命视域下的《周易》哲学研究。  

建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人们不能不问:如何理解生态、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作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困境、世态矛盾、心态迷乱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或对策,它可以从更深层次上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哲学理念。就此而言,着力研究易学生存智慧——大生命价值观在调适人与自然关系,化解现代社会矛盾冲突,开发生命潜能,建构和谐生存世界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成为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和现实关切。  

推进《周易》研究的理论创新,首先需要研究视域的转换。  

视域是一种问题意识。生态问题,世态问题,心态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基本语境或基本的问题意识,此即本文所谓“大生命视域”。环顾当今,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把人们抛进一个高竞争、快节奏、功利化的现代生存世界。现代化打破了单一、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推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丧失了古代人生活中的恬静与和谐,陷入无法摆脱的“现代生存困境”。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人的主体利益过度强调,最终导致“生态贫困”的发生与加剧——此即人与自然生命整体性断裂后的生态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割断传统价值认同后,于多元世界中狂热追求,工具理性膨胀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使现代人成为“被迫性竞争”中的漂泊者。功、名、利等外在功利性尺度异化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依据,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道德与法律、贫穷与奢侈等紧张与冲突,此即世态问题。现代人痛苦、困惑的实质在于:我们必须追求现代化,而现代化又绝非是完美无缺的。在价值理性迷失而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的阴影笼罩下的现代人,类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他不断向外张扬,向外征服,展现自己的存在本质,野心勃勃地要征服一切,然而这种“张扬”“征服”,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大生命原理,导致“生命内性”的损伤。这是现代人价值分裂、情绪焦虑、心灵迷失、急功近利、行为浮躁的深层原因。  

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命伦理学诸多新兴学科均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对儒道汇融视域下“大生命价值观”的某种回归,大生命视域下的易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此种“回归”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有识者说:“随着当代生命科技的发展,人类主体力量日益彰显,生命样态正在从自然进化走向人工安排。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的生命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从生命价值观的原点出发,以‘敬畏生命’的历史内涵为思维框架,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科技活动,唤醒人们‘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对尊重生命和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具有积极价值。”(陆树程、朱晨静)法国现代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最早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认为,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生命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敬畏生命不允许个人放弃对世界的关怀。敬畏生命始终促使个人同其他周围的所有生命交往,并感受到对它们负有责任。对于其发展能由我们施以影响的生命,我们与它们的交往及对它们的责任,就不能限于保存和促进它们的生存本身,而是要在任何方面努力实现它们的最高价值”。(施韦泽,第19、32页)  

《周易》哲学对天、地、人“生生”之“德”的放怀咏颂及“保合大和”“大生”“广生”的价值关切,正蕴含着这样一种“敬畏生命”的哲学意识,此种意识根源于《易传》所构建的天人合德的大生命世界观。易学研究的视域转换,就是要把研究的着眼点投注于《周易》生命哲学的开掘上。  

其次,易学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研究思路与观念创新。大生命易学建构于如下三大理论基点之上:  

1.“太极”一源的生命本体论  

《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作者认为,宇宙生化的原理根源于“太极”,由太极分化出天地阴阳“两仪”,两仪继而演化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四象复合衍生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宇宙生命大时空赖以展演的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由此构成了人的生存环境。《周易》哲学的内在精神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按照《易传》的宇宙创生原理,“太极”或“道”作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的生命本原,此种“生生”之“德”构成“大生命”世界的存在本质与价值本体。天地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且是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社会组织、人文化成的历史前提。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把自己融化在天地自然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本原、生活的基础、道德的源泉。  

2.八卦相错、六位时成的大生命时空观  

《系辞下》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取象于天地自然的“八卦”图式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个世界图式用简易的符号演绎了生命世界的创生原理与时空秩序。《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传文复以八卦方位配四时八节,演绎自然造物之周期节律。依照《说卦》的理解,震属东方,代表万物萌生的春分时节;巽属东南,代表万物苗壮发育的夏初时节;离属南方,代表万物争相展现的夏至时节;坤属于西南,代表万物都得到护养的立秋时节;兑属于西方,代表万物硕果累累赏心悦目的秋分时节;乾属于西北,代表阴阳相互逼迫的立冬时节;坎属于北方,代表万物劳倦归藏的冬至时节;艮属于东北,代表万物终结于此而又重新开始的立春时节。人类生活在生命世界的大时空中,不仅物质生产要与其保持共同的节律,诸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之类,就是社会活动、精神生活,诸如战争、商旅、祭祀、婚姻、教育等也是如此。圣人的智慧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程颐说:“圣人先于天而天同之,后于天而能顺天者,合于道而已矣。合于道,则人与鬼神岂能违乎”(《二程集》,第705页)天人合德的实质是天地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耦合,此种思维方式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象辞》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天地生生与人文化成的统一  

《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的作者强调,万物资取盛大无际的乾元而生长蕃息,它是统领万物的初始和本原。天道变化行云施雨,众多的物类(品物)流行发育繁盛起来。《乾》卦象征太阳周而复始光照万物永不熄灭,六爻因时变化就像太阳驾乘六条神龙巡视宇宙变化的生命万象。天道变化赋予万物纯正的生命本性与命运,遵循天道规律,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高度的和谐,乃是包含人类在内的生命世界的根本利益。乾道是生长万物的本原,人道效法生生和谐的天道规律,天下万国也就太平无事了。大生命易学强调,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价值,需要通过人合理的生活态度(法象天地,继善成性,裁成辅相)来实现;师法乾坤大生广生、易知简能的崇高德性,在改变自然、实现天地自然人文化成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实现人文化成的自然化。《贲彖》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阳刚阴柔的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界的形式秩序,止住于文明构成人类社会的形式秩序。观察日月运行,可以察知四时的变化;观察人道秩序,可以教化百姓止于文明之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体现了《周易》大生命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王船山在论及因天化以骋人能的易道精神时说:“天地之大德生也,珍其德之生者人也。胥为生也,举岐行喙息、高骞深泳之生汇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王夫之,第208页)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自然遵循着同样的变化规律和生命节律,所以在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同时,要充分尊重乃至敬畏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关爱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自觉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这是自然的福祉,更是人类的福祉,故曰“保合大和,乃利贞”。唯其如此,才算尽到了以“人”化成天下的责任。  

其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内容决定研究方法。从经学史看,传统易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源流远长,二是家派林立,三是科学、人文精神与神秘主义杂糅。传统易学,论其大端,有汉易、宋易、清易之分。上述内容、特点决定了大生命易学的研究方法:(1)取法古代易学音韵、训诂、考证之方法,搞清《周易》经传文本原意;认真归纳梳理古代易学文献,厘定出与生命哲学相关的范畴、命题,进行观点汇诠。(2)超越象数学与义理学门户之见,在诠释原则上,以义理易学为基础而辅之以象数,以义理征象数,以象数明义理,呈现生生不息之大易精神。(3)阐扬易学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剔除其神秘杂质,在人文与自然兼容互补的语境中构建大生命易学体系;从易学生成演变的历史看,儒家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是构成《周易》哲学中或显或隐的两大基本元素,儒道视域融合是进人《周易》生命哲学的逻辑枢纽,也是易学创新的重要途径。(4)将文本解读与语境转化相结合,综合并扬弃以往易学研究中以气、以图、以数、以理、以心解易等老程式,让哲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激活大易之“道”中潜在的后现代生命意识,实现《周易》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陈鼓应、张建伟,2010年:《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二程集》,1981年,中华书局。  

陆树程、朱晨静,2008年:《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载《新华文摘》第10期。  

施韦泽,2003年:《敬畏生命一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夫之,1977年:《周易外传》,中华书局。  

关闭窗口

老庄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