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中心概况  学术动态  大师.哲思  元典文献  天下评论 
当前位置: 首 页>>天下评论>>正文
 
缘起
2015-05-29 15:27 河美老庄 

《老子》之书,起于论道;《庄子》之书,结于天下。道者,万物之根本也;天下者,人心之所向也。虽然老庄之书,非朝夕旦暮、一人之力而成,但这种“以道而入,以天下而出”的章节编排,却在不经意间说出了学人应当具备的健康心态。离开哲学之“道”,学术难有大成之时;离开天下而论道,学术即便有大成,但恐怕也只是故纸堆中的一厢情愿罢了。  

太史公曰:“老子,隐君子也。”然而君子之心,必将天下视为己任,纵然骑牛西去,但天下仍存留于心中。与其说老子离群避世,倒不如说老子远离的是麻烦,避让的是灾祸,而只有告别了麻烦和灾祸,才能在天下之中保全自身,进而让自身去纵横于天下。自身与天下并非二物,自身之困境即是天下之难题,自身之超越即是天下之解脱。此正所谓“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隐者,于天下处善自然无为之道;仁者,于天下处行内圣外王之教。出世与入世虽有学理之差异,但都在勾勒天下之蓝图。于隐者处观天下,天下即为清净、即为自化、即为小国寡民之素朴无暇;于仁者处观天下,天下即为明德、即为礼让、即为邦畿千里之仁和中正。小国寡民,天下之自然;邦畿千里,天下之进化。以天下反观二者,隐者之反,仁者之正,无外乎是天下之两端。学者或可从各端发力,但日积月累之后,豁然贯通方才是天下之学的殊途同归。  

天下之学,起于学者之心。学者之心,大致有仁、隐两面。以仁而论,学者当有做人之底线、做事之操守;以隐而论,学者又当有权衡之机灵、处世之智慧。底线操守如白日之光明,离其片刻人生便是黑暗一团;机灵智慧如月华之柔美,少其分毫生活便会缺乏滋味。学者之心,当有日月同辉之怀抱,当有普照天下之豪情。  

学者之天下,起于究竟学问。学问之体用,皆与天下有不解之缘。学问之体,得益于天下之思。何谓天下之思?思天下之来龙去脉、思天下之起承转合、思天下之人情世故、思天下之冷暖春秋。不如此,学问便难堪大用,更不能为天下带来半分益处。学问之用,无外乎造福天下。何谓造福天下?创日行千里之捷径、创揽月捉鳖之便利、创丰富生活之奇迹、创抚慰心灵之仁慈。不如此,学问怎配得上天下之思,怎能承载住学者之责任。  

《庄子?天下》篇曰:“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在此番宏论之后,方才有对百家之学的指点品评。因为百家之学要在天下处豁然贯通,要有“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的立志高远。天下之学,当被天下人所掌握,为天下人所服务。今日学科之百家虽与古代截然不同,但对哲学一门而言,纵论百家之说依旧是可行、可能的事情。哲学之天下,学问之天下;学问之争鸣,天下之争鸣。近者说,哲学学问之争鸣可以明辨学问之发展,品评学人之建树;远者说,哲学学问之争鸣可以开创天下之风气,荡涤遗忘天下之流弊。  

然而纵览今日天下, 从事哲学之学者多有学问之建树,却常在天下面前有无能为力之感。哲人对现实少有影响,文人对世事满腹牢骚,天下之心仿佛与学术渐行渐远,天下之人与哲学的隔膜也与日俱增,而这是不对的,是不能的。万马齐喑,只会带来无比悲哀的时代;穷困书斋,至多是在学问的起点处止步不前。天下,却在等待。它在等待天下之学的复兴,等待哲学工作者迈出纵论天下的那步。天下评论,不妨从学者们的相互品评开始,但它更源于天下之责任,起于学术之信心。   

关闭窗口

老庄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
邮编:050700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0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