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用笔,我校6月14日于正成国际报告厅举行道教与中国艺术系列讲座。由聂清教授主讲,面向全校学生。

聂清教授首先向在座学生介绍了“骨法用笔”观念兴起。中国画对于笔触品质的关注远在于造型之上。中国绘画自魏晋时期发展为独立艺术。从此“骨法”便成为评价绘画的重要标尺。并举出李白等例子进行论述。然后聂教授介绍了骨法观念的时代背景。以骨法来评价艺术品的风气。较为直接的思想来源是汉代相术。相术在汉代之前已经久有流传,在汉代发展为系统学说。至汉代相术影响比前代更为广泛,帝王将相的命运往往见之于相貌,书画艺术骨法用笔思想的形成与汉末晋初侧重骨法的相术相关,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仅仅从相术与艺术的关联,尚且无法完全解释骨法用笔对于书画艺术的重要所在。紧接着聂教授提出骨法观念的深层依据。仅仅意识到早期艺术理论中的骨法观念与汉魏之际流行的相术相关,并不能完全解释骨法用笔在书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来追溯骨法观念的渊源。

其实骨骼与神魂的关系,在更原初的文明形态当中已经有所体现。从史前时代开始,在埋葬逝者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放其骨骼。最后,聂教授阐明骨法用笔的意义。中国绘画早期的骨法用笔多用于表现人物或者动物,但随后骨法用笔成为画家表现整个世界的工具。中国绘画在唐之后逐渐转向山水题材,这个时候山石被看作是自然界的骨骼,固然同骨法用笔关联密切。即便是辅助性的草木描绘,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对于骨骼的刻画。从山水绘画当中对于树叶的表达来看,就与树叶与树叶化石所呈现的形态有高度的相关性。绘画当中对于骨法用笔与气脉之洞察的关联较为直观,而书法领域中对于骨法和神采的关联相对就更加抽象一些。

至此讲座落下帷幕。此次讲座不仅让学生了解“骨法用笔”的的含义、发展及意义。而且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于创作过程中对用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提高用笔的技法,不能只重其形。